慢病管理(慢性疾病管理),可理解為慢性疾病的自我管理,其主體應該是患者本人。患者在應對慢性疾病的過程中,管理自我癥狀、治療、生理和心理的過程,以及作出生活方式改變的能力。其宗旨是通過醫護人員的教育、培訓、監督、培養,讓患者通過學習,掌握自我管理疾病的知識,養成健康生活的習慣,用正確的方式和心態處理疾病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管理方向主要包括:
(1)掌握疾病的治療管理知識——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掌握正確的服藥方法、熟悉自我監測病情的技巧;
(2)生理上適應疾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調理,可以回歸社會、家庭,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3)心理上適應疾病——能處理和應對疾病所帶來的各種消極情緒,適應患病后在單位、家庭和朋友中的新角色。
慢病管理的最終目標也不是治愈疾病(因為很多慢性疾病是無法治愈的),而是努力將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狀況、健康功能維持在一個滿意的狀態,過上獨立的生活,康復回歸社會;同時,因為強調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可有效減少疾病危險因素,減少用藥,控制醫療保健成本,節約社會衛生資源。
慢性病是指一些長期持續存在,不易治愈的疾病。比如: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等)、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精神異常和精神病等。這些疾病通常起病隱匿,較難完全治愈。慢病初期不會對人體和器官造成太大的損害或不適,因此通常不被重視,但長期處在病態下,患者器官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有些損害是不可修復的,最終導致非常嚴重的并發癥,影響生活、勞動能力,甚至造成死亡。但如果及時發現并有效控制,可以延緩或減少疾病帶來的危害。慢病的起因于發展與多種因素相關,因此治療和控制不能依靠單一手段,通常需要生活習慣調整、藥物治療、持續監控等多種手段配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