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遠離慢病從行為管理開始
點擊:3800次
時間:2022-02-18
“心理疾病、慢性病、惡性腫瘤以及吸煙、酗酒、自殺、過勞等不健康行為急劇增加,如何有效防治這些疾病,糾正上述不健康行為是醫療衛生領域的重要課題”。日前,在廣州舉行的中華醫學會第十一次全國行為醫學學術會上,中華行為醫學分會名譽主委楊菊賢教授指出,“人類健康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
慢性病與行為有關
著名社會醫學專家諾勒斯指出:“90%的人生來就是健康的,但由于種種社會環境條件和個人的不良行為而使其得病。”無數事實證明,吸煙、酗酒、缺乏運動、暴飲暴食等不良行為常常是某些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因素。有統計顯示,我國死于腦血管疾病、心臟病和腫瘤的人吸煙率達51.1%,飲酒率達40%。吸煙與肺癌、肺心病、消化道腫瘤密切相關,飲酒與腦血管病、胃癌直接相關。也有資料指出,造成意外死亡的因素中,社會因素占55%,心理因素占44%,多種不健康行為的致病作用,已為醫學科學所證實。
不健康的生活行為方式和習慣是國人導致慢病“泛濫”的根源。中華行為醫學分會主委楊志寅教授介紹,半數以上的勞動者在工作中以坐和站為主,行走時間短,以車代步,不爬樓梯乘電梯。許多人還把較多的業余時間用在了久坐的有關活動上,如看電視、上網等已成為不少人的主要“消遣”,參加鍛煉的比例僅為14.1%。但可怕的是,不良生活行為方式在致病中的危害程度根本未被廣大民眾所認識,更談不上去采納和矯正。
嘗試用基因組醫學改變行為
1977年2月4日在美國耶魯大學召開的世界第一次行為醫學大會上,確定了行為醫學的定義是:把與健康、疾病有關的行為科學技術和生物醫學科學技術整合起來,并把它用于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和康復的交叉科學。專家表示,要注重諸如社會、心理、行為等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因此現代醫學模式必須轉變為“生物—心理—行為—社會”模式,行為醫學的問世和發展順應并促進了這種模式的轉變。
聯合基因科技秦義龍教授介紹,由于基因的差異,每個人對于疾病的抵抗能力各不相同。現在的科技手段,已經能夠用基因檢測,就是取被檢測者的口腔黏膜,經提取和擴增其基因信息后,通過基因芯片對被檢測者細胞中的DNA分子等基因信息作檢測,找到受檢者體內隱藏的缺陷基因型,預測身體患疾病的風險。在了解自己的基因型和患病風險后,就可以有目的地結合營養學、運動醫學、社會及醫學心理學等行為醫學方式,實現對行為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