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健康管理大都還停留在體檢層面。“體檢人數多,健康管理少;體檢告知多,健康干預少;體檢知曉多,真正改變的少。”以北京市為例,2012年北京市健康管理協會對206家醫療機構進行了統計,共體檢504萬人次,占北京市人口1/4,基本收入20多億。而體檢人群中,接受健康管理的不到5%。
健康體檢的價值只有通過健康管理才能最終實現。否則只能消耗資源。健康體檢中心向健康管理中心的轉型應該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延伸健康管理服務,提升健康管理能力,開展慢病預防為核心的健康管理服務,可以增加機構的競爭能力,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不過,健康體檢轉型為健康管理還存在現實制約的因素。健康體檢要成功轉型為健康管理,必須解決體檢服務的有效性以及誰來埋單的問題。涉及埋單的問題,事實上國內能為員工健康體檢或健康服務埋單的多為外企或大型國有企業。我們希望企業的管理者更為開明,能夠看到為員工投入健康管理帶來的深遠益處。
同時,健康管理服務產品的提供也面臨著“標準化”及“個性化”等因素帶來的挑戰。這是導致健康管理邁步不出去的很大的因素。
隨著健康管理產業的發展,大批的健康管理公司會興起。但如果僅停留在體檢層面,依舊漫無目標地提供全面服務,不能精準、個性化地提供服務,客戶的參與度是不會提高的。相比之下,國外健康管理公司在提供標準化和個性化服務上,已有了成功運作的經驗。有些公司專門針對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進行健康管理。
假如健康管理提供標準化和個性化的服務,需要長期跟蹤客戶的健康信息,那信息化就為此奠定了基礎。體檢產業正在從全面的疾病檢查走向專項疾病篩查,從疾病篩查走向預防疾病篩查,從現狀檢查走向預測未來檢查。這些都需要多專業、多學科的融合,需要引進現代健康概念和新的醫學模式,同時體檢模式也在發生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