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熱線
0512-66728627
News Center
老年人慢性病是全球絕大多數國家的主要疾病負擔,是死亡和致殘的主要原因。我國衛生健康委2021年底的數據顯示,我國大致有1.9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數據也顯示,我國75%的老年人患一種及以上慢性病,16%的老年人存在失能或部分失能癥狀,4.8%的老人處于完全失能狀態。
關節炎和高血壓最高發
目前一名老人患有多種慢病的情況比較普遍,多重慢病是指同時患有兩種或更多種慢性病。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與得克薩斯州立大學聯合開展了上述研究,他們檢索了“健康和退休研究”中超過2.6萬名50歲以上美國中老年人連續20年的相關數據,通過統計9種慢性病的患病情況,即心臟病、高血壓、中風、糖尿病、關節炎、肺病、癌癥(不包括皮膚癌)、抑郁、認知障礙,來衡量不同輩老年人患多重慢病的差異。
結果顯示,剛進入老年階段的一代人報告患有更多慢性病,且比上一輩更早進展為多種慢病共患。將1948~1965年間出生的一代人,與1931~1941年出生的老年人比較后發現,在同樣年齡,前者比后者患慢性病的種類更多,發病時間更早,由此導致新一代老年人面臨更大的健康威脅和更高的死亡風險。其中,關節炎和高血壓是老年人最常見的高發慢性病種。另有證據表明,抑郁和糖尿病是導致多重慢病代際差異的重要原因。
不同代人的疾病譜改變
老一輩人的生活條件相對較差,衛生環境難以保障,可引發多種傳染病。僅以心臟病為例,過去常見的風濕性心臟病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主動脈瓣及心臟瓣膜。而寒冷潮濕的環境、擁擠的住所,以及營養低下和醫療條件差,正是這種鏈球菌繁殖和傳播的主要促發因素。人們的生活條件獲得改善后,如今風濕性心臟病的患病率已明顯下降,冠心病等開始成為臨床最常見的心臟病。
防病要有點“超前”意識
慢性病多發既會造成個人困擾,也屬于社會問題。慢性病患病年齡的提前和所患慢性病的增多,必定導致個人健康面臨巨大威脅,即便醫療手段越來越先進,患者仍需長期服藥控制,并承擔由此帶來的諸多生活不便和經濟損失。
老人掌握與病共存的基本技能。慢性病起病隱匿且病程長,一旦發病往往遷延不愈。面對慢性病必須做好與病共存的準備,關鍵是醫防結合:“醫”指遵醫囑服藥或采取其他治療;“防”指未病先防、即病防變,即改善生活方式、控制病情進展,比如,肥胖就減肥,戒煙限酒,飲食不健康就調整,運動少就制訂可行的鍛煉計劃并行動起來……這一代老年人的知識水平普遍比上一輩更高,可通過更多途徑獲取科普常識,指導個人健康生活。但應提高警惕的是,網絡上的科普信息魚龍混雜,不可偏信盲信,一定要選擇權威信源。
中青年做好“超前”預防。高芳堃說,美國專家針對疾病代際差異的研究給了我們新的啟發:如今處于中青年階段的一代人進入晚年后,還可能受到其他疾病的困擾。比如,電子產品的普及已造就出一大批“低頭族”,他們年紀輕輕就患上各種頸椎病,一旦年紀大了,癥狀很可能加重,不僅出現頸部疼痛等問題,還可能引發上肢麻木無力等肢體不適,或造成腦血管健康受損等。因此,中青年人必須從現在做起,在改掉不健康生活方式、預防慢性病的同時,將脊椎病變等骨病的預防提上日程,包括注意日常使用電子產品的姿勢、時長;合理補充鈣、維生素D、曬太陽,以防過早骨質疏松;控制運動強度、做好關節保暖,預防關節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