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如何既醫療又互聯網?
點擊:2870次
時間:2021-12-23
在行業的認知里,慢病具有治療周期長、無法治愈、病因復雜等特點。慢性病治療的關鍵則是需進行長期健康管理以減緩病程,預防并發癥,達到好的「帶病生存」狀態。
根據知名咨詢公司灼識咨詢(China Insights Consultancy)發布的《中國互聯網慢病管理行業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中國的慢病人群基數較大,預計到2024年,中國的高血壓、心臟病患者將達到3.8億人,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慢性腎病、糖尿病、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的患者也都在1億以上,惡性腫瘤患者達500萬人。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居民健康意識提升,加之政府對于線上平臺復診、處方藥開具、醫保支付的開放以及基層家庭醫生的推廣,中國互聯網慢病管理市場將快速發展。
據藍皮書指出,2019年中國公立醫院可院外化門診醫事服務費收入約為人民幣680億元;中國公立醫院門診可院外化藥品零售額約為4000億元;中國線下藥店藥品零售額約為人民幣4200億元;中國基層機構機構藥品零售額約為人民幣1,800億元。 以上收入中,慢病管理相關占比約為70%,可線上化占比為40%。中國互聯網慢病管理市場潛在規模達人民幣3000億元。
以肝病為例,慢性乙肝常見并發癥為肝硬化和肝癌,肝硬化年治療費用是上萬元左右;如果病人在院外得不到好的管理,病情容易惡化,轉為肝功能衰竭,為維持生命,必須進行肝臟移植,肝臟移植手術每次需要50~80萬元;再比如高血壓,已經有研究顯示,進行慢病管理后,高血壓相關各種并發癥發生概率明顯降低。
并且慢病患者往往依從性低,很容易病情惡化;嚴重者發生并發癥,甚至死亡。而互聯網醫療則有其獨特的平臺優勢,可以不限時間及地域的貫穿診中、診后整個流程,通過多種渠道,比如信息提醒、病友社區等,提升患者依從度。
無論從醫療角度或是成本效益,慢病管理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模式正在被社會所認同。
醫聯相關負責人認為,慢性疾病具有患病人數多、病情延續時間長、病因復雜,治療累積費用高,頻繁的醫患交流等特點,互聯網醫療能夠很好地擠入其中,也有利于患者教育和依從性管理。但這同時也需要有豐富的醫療資源來保證專業性以及需要互聯網手段保證高效性。
以慢病管理頭部企業醫聯為例,目前平臺上已經擁有了全國超過80萬實名認證醫生和4.8萬余名簽約醫生,并且還在不斷擴充自身的醫生資源。6月15日,醫聯發起“慢病管理伙伴計劃”,計劃在疫情期間攜手廣大醫生,通過互聯網的方式,為慢病患者提供更加完善、便捷的線上慢病管理服務,提升慢病患者的生存質量,構建數字化慢病管理體系。同時醫聯也為參與該項計劃的醫生,提供了從學術到收入上的各項福利,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平臺保障。
而在互聯網方面,醫聯還在不斷耕耘精細化運營,通過提供慢病管理工具和醫助為醫生帶來增效,更好發揮互聯網醫療企業的優勢,為患者提供慢病可視化報告,持續不斷地對各個患者管理標準進行探索。
醫聯相關負責人重點介紹了平臺上「醫助」這個角色。據介紹,配備了醫助之后,醫聯慢病管理的專業、高效都得到極大的提升,使得互聯網慢病管理真正具備了有效、可及和低價。在醫聯平臺上的醫助基本都是醫學院專業出身、有一定的醫護臨床經驗,具備了專業性基礎;其次,醫助提供的所有的醫學輔助治療方案都是依據國家病種管理的相應管理和專家共識,保證了規范性;最后,醫助還極大提升了醫生的效率,如醫生之前在線下因為人力有限,只能管理50-100個患者,有了醫助的協助后,醫生的患者管理數大大提升了,并且之前醫生需要投入100%的精力,醫助則可以幫醫生節約80%-90%的精力。
此外,大數據、人工智能也是互聯網醫療領域被給予厚望的武器,當前我國醫療行業最根本的矛盾是醫療資源稀缺和分布不平衡。人工智能可以成為醫護人員的助手,承擔一些常規性工作。比如預約、備案、常見病癥問答、替代醫護人員為患者做例行監控等。
但不管怎樣,醫療依舊是互聯網醫療的核心與本質,互聯網公司所有的探索也歸結為此,但結合了互聯網的醫療或許能解決掉一些原先持久存在的痛點,從而實現以及創造一些原先難以想象的價值。